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论甲午战后中朝关系演变(1895—1900)
作者:王俊祥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中朝关系 演变 宗藩关系 近代关系 
描述: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甲午战争以后,由于这一地区形势的变化发展,经过中朝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朝近代新型国家关系逐渐建立起来,传统的宗藩关系解体。本文以这一转变为出发点,探讨甲午战后中朝新型国家关系建立始末,及其演变的原因和对两国关系产生的影响。 甲午战争不但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而且也是东亚国际关系的转折点。此前的东亚国家关系总体上属于封建性质的宗藩关系,中国处于宗主国的地位,在朝贡关系中处于主导位置。但甲午战争的结局则改变了这一地区原有的国家关系,封建性的宗藩关系逐渐让位于近代国家关系,中朝关系的演变就是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成的。中朝关系的改变既是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的具有转折性的改变,又与这一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紧密相关。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阐述,揭示东亚国家关系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性,说明历史发展过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为制定对外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日本观
作者:周秀梅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清政府日本观 错误知觉 甲午战败 
描述:,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走向战争的失败。
1895-1900年间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研究
作者:唐奇芳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义和团事件 日本对华政策 
描述:绕朝鲜问题的博弈中,日本处于与中国对等的地位、甚至占有相对的主动权。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属于主动前瞻模式。在第二阶段中,日本在东亚侵略扩张活动中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变成和其他同样在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三国干涉还辽及其以后,日本在与西方列强围绕中国问题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它的对华政策与其说是按预定的计划来发展的,毋宁说是对形势发展的回应,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变成了被动反应模式。日本利用镇压义和团时间的出兵机会,获得了与西方列强在争夺中国中的“对等地位”,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又变回主动前瞻模式,明确地提出了对华政策的纲领。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之间,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第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国力的增强;第二,东亚国际关系形势的发展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第三,日本政府具有充分利用机会的策略技巧。日本与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上的矛盾的主要在于日本对华独占性侵略扩张目标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这一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是日本对华政策制定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之间,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就是日本政府探索在西方列强争夺甚至瓜分中国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对华独占性侵略扩张目标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日本对华政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的分析,寻找日本如何处理上述矛盾、推动对华侵略扩张的轨迹,并力图探究其背后的动因。本文在整体的研究方法上采取政治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结合。政治学方法主要是指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发展及其动因,历史学方法主要指利用第一手史料,对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的日本对华政策发展进行连续性的整理。在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时,本文还引入了一些博弈论和管理学的概念。如果本文能够稍微具有启发和创新意义,可能出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从政策制定模式的角度来考察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本文力图对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事件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演变过程进行一个连贯性的总结和阐述。第二,强调义和团事件在日本对华政策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日本政府在义和团事件中明确提出对华政策的纲领,这在甲午战争后是第一次,可以看作日本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华政策初步确定的标志。第三,重估戊戌变法在日本对华政策上的影响。与戊戌政变直接相联系的日本对华政策思想中“脱亚主义”和“亚洲主义”两条路线的合流,是日俄战争后逐渐成为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指导思想的“大亚细亚主义”的开端之一,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甲午战争在山东
作者:梁吉祥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山东 海防 
描述:阶段,其中包括鸭绿江战役、金旅之战、海城反攻战、山东半岛之战、威海卫之战和辽河下游战役,清军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不甘屈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抗击日本侵台斗争,构成了甲午战争的第三阶段。本文主要阐述第二阶段中的山东战场。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甲午战前山东沿海的防御建设。山东半岛为海防重地,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为渤海湾门户。位于山东半岛北岸东端的威海卫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是北洋舰队的两大军事基地,北洋水师在此停泊。为保卫威海卫,清政府在军港两岸设立多座炮台,并在军港正面构筑了各种防御设施,也多次增募和调拨军队以加强沿海兵力。特别是甲午战争爆发后,李秉衡调任山东巡抚,他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山东沿海防务,如裁员节能、整顿吏治、添募兵勇等。第二部分,甲午中的山东战场。...
清末民初文学作品中的甲午战争
作者:翟文栋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已经被阿英先生收录在《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另外部分描写有甲午战争的小说作品4部。所以,笔者发现目前国内保留至今的直接或间接描写甲午战争的清末民初小说作品共有22部。 本论文在对阿英先生的《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收录的甲午战争小说作品补遗的同时,再现了清末民初文学作品中的甲午战争,分析了清末民初中国人眼中的甲午战争,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军队、日本士兵等典型形象,探寻了清末民初甲午战争小说的描写特点、叙事特征等。 本论文主要分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历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然后,对国内甲午战争文学的集大成者阿英先生及其作品进行了总体介绍。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人调查整理,补遗了《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未曾收录的13部甲午战争小说作品及4部部分描写有甲午战争的小说作品。 第二章主要...
试论甲午战争前夕围绕朝鲜的中日外交交涉
作者:蔡明吉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清朝 日本 朝鲜 甲午战前 外交交涉 
描述:种意义上讲,中朝间传统的宗藩关系对于当时实力尚不足以对抗清廷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它使得日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彻底的吞并朝鲜必须彻底的割断其与清朝的这种传统关系。为此,日本一方面在外交上巧妙的使用“合法”的“讹诈外交手段”与清朝进行交涉,力争将满清王朝在朝鲜的影响降至最小;另一方面积极地加紧备战,力图待时机成熟之后彻底的实现其吞并朝鲜之野心。然而此时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一方面力图全力维持其与朝鲜200余年的宗藩关系,另一方面又奉行“避战自保”的外交政策,努力避免与日本的正面冲突。清政府在外交决策中的软弱之举大大助长了日帝的嚣张气焰。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终于以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为契机,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在这场中日纷争之中,朝鲜堪称是最大的受害者,虽其不乏有一定的抗争,但限于国力而收效甚微,故...
鲁抚任内李秉衡研究
作者:牛名娟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秉衡 甲午战争 赈灾救荒 治理黄河 洋务运动 
描述:救荒所作出的努力包括办理平粜、截留新漕、蠲缓赋税等:在治理黄河过程中,他力除河工积弊,惩治不法官员,并形成了自己的治河思想。第三部分论述了李秉衡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他力主漕运,排斥铁路,封禁山东矿山,反洋教,体现出对洋务运动全面抵制的立场和态度。第四部分对鲁抚任内的李秉衡进行客观评价。文章认为,李秉衡忠君爱国、勤政爱民,不失为晚清一“廉吏”;但与此同时,他又带有较强的历史局限,对洋务运动的抵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落伍于时代,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其悲剧性的人生结局。
北洋海军覆灭的原因
作者:高轶鹏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北洋舰队 软实力 
描述:的原因做深层次的分析。经过研究,本文决定将集中地从北洋海军的“软实力”方面入手,分析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从军事软实力视角审视,北洋舰队存在着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建军思路、组建过程、指挥体制与组织体制等弊端直接导致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悲剧性结局。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总结。
宋庆述论
作者:孔凡涛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宋庆 镇压 防务建设 甲午战争 
描述:分。首先,论述了在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爆发后,宋庆被清政府招募前往前线镇压农民军。宋庆从此步入仕途。在他早期的军事活动中,他率军在镇压捻军起义、陕甘农民起义中功劳卓著,得到清政府的赏识和重用。其次,论述在甲午战争前后宋庆在国难当头之际受命率军开赴辽东边境,在辽东进行防御建设,如部署防军、进行训练、扩充军队等。日军侵入中国境内后,宋庆以年迈身躯又率领清军在前线一边部署防线,一边率军发动几次对日军的反击战,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战后,他又率军在辽东一带接收日军占领区,并进行布防。最后,论述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宋庆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在京津一带率军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同时,当义和团的活动损害了清政府的利益时,宋庆率军又对其镇压。最后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宋庆个人展开个性评价。本文在充分运用历史文献史料的基...
甲午战争中日伤亡比较分析
作者:王者祥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战争 伤亡 比较 分析 
描述:,争取加深人们的认识:正是清军的战争系统(包括战略战术、军人素质、武器装备、海陆协同等)故障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由此影响了后续战役的推进,从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而日军除有限的正常战斗伤亡外,非战斗伤亡巨大,反映了作为侵略者的急功近利和不可一世。清军作战的无能和不可救药与日军作战的投机与狂妄嚣张形成了鲜明对照,由此昭示了战争的最后结局和清王朝的终极命运。